2012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29
  

  • 全选
    |
    探索开发
  • 张 凡, 张 磊, 张鹤龄, 赵东林
    涂料工业. 2012, 42(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性树脂为基体,聚磷酸铵(APP)、三聚氰胺(MEL)、季戊四醇(PER)为膨胀阻燃体系,可膨胀石墨(EG)和绢云母为填料制备了水性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研究了基体拼合、膨胀阻燃体系、EG与绢云母配比对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偏乳液与纯丙AC261P乳液质量比为22∶3,APP、MEL、PER的质量比为4∶3∶3,可膨胀石墨和绢云母的质量比为5∶3时,制备的防火涂料涂层受热膨胀倍率为5.68倍,形成了“蜂窝状”结构的膨胀炭质层,孔洞均匀致密,与钢板粘附性好、强度高,耐火性能好,耐火极限高达2 997s。
  • 李 祥, 姚伯龙, 褚路轩
    涂料工业. 2012, 42(2):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环氧丙烯酸酯(EA)、羟基硅油合成了环氧 /有机硅改性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乳液(WPU);研究了 EA、羟基硅油、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丁酸(DMBA)的用量,中和度和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树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EA、羟基硅油改性的水性光固化聚氨酯涂膜的硬度高、附着力强、耐水性较好,克服了未改性水性光固化聚氨酯的缺点。当 EA用量为 4%、羟基硅油为 2%、DMBA为 8%、中和度为 80%、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为 1%时,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乳液的综合性能较好,树脂接触角大大提高。
  • 董 凡, 张旭东, 黄 怡, 罗珍珠, 王 雪
    涂料工业. 2012, 42(2):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自乳化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无皂苯丙乳液。研究了丙烯酸用量、中和度、核单体用量及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制备过程、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TEM对聚合物和胶粒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当丙烯酸用量为15%~20%、中和度为90%、核单体用量为30%时,乳液的粒径小,自乳化性、稳定性达到最佳,且由此乳液配制的水性上光油具有较高的光泽,良好的耐水性和耐磨性。
  • 蒋吉磊, 苏秀霞, 惠媛媛, 李仲谨
    涂料工业. 2012, 42(2):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硝化纤维(NC)、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主要原料,制得自乳化型水性硝化纤维乳液,再加入可水解自交联的硅烷偶联剂KH560,其分子中的环氧基与羧基反应,从而制备出KH560改性水性硝化纤维乳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A)法等测试手段,研究了KH560和DMPA的含量对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KH560)=7%,w(DMPA)=3.5%时,改性后的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涂膜的耐水性、耐乙醇性、热性能、力学性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 王玉标, 刘国军, 刘素花, 张桂霞, 于晓茹, 郭 焕
    涂料工业. 2012, 42(2):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聚氨酯(PU)的合成过程中引入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酸等制备的预乳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引入偶联剂继续反应得到 PUA乳液。引入磷酸酯功能单体,制得了耐水效果优良的水性 PUA乳液。考察了偶联剂种类、偶联剂用量、磷酸酯功能单体用量对乳液和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为偶联剂得到的 PUA乳液性能最佳,引入磷酸酯功能单体得到稳定性出色、耐水时间达到 50h、涂膜附着力 1级、无闪蚀现象的 PUA乳液。红外分析表明:PU-AC交联得到 PUA,磷酸酯功能单体以共价键的形式在 PUA中存在。
  • 工艺技术
  • 张春华, 赵靖敏, 陈保国
    涂料工业. 2012, 42(2):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聚醚 N-210为原料,利用丙酮法合成了水性聚氨酯,使用热重分析技术考察了聚醚型水性聚氨酯分别在氮气条件和氧气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并采用 “无模式法”研究了在不同气氛氛围下的热分解动力学,同时计算了不同热分解阶段反应的活化能 Ea、指前因子 A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合成的聚醚型水性聚氨酯的热分解过程在氮气条件和氧气条件下均为二阶段过程,第一阶段为硬段链的分解,第二阶段为软段链的分解,同时氧气的存在促进了水性聚氨酯主链上C—C和C—O键的断裂。
  • 程增会, 许玉芝, 王春鹏, 储富祥
    涂料工业. 2012, 42(2):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粒子。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酯正丁酯(n-BMA)等单体进行共聚。研究了共聚合过程中,乳化剂浓度、引发剂等对聚合物乳液粒径大小、凝胶量等的影响,并利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乳胶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核乳液聚合阶段乳化剂浓度增大,乳液粒子的粒径变小,引发剂用量对粒径及分布影响不大;TEM观察到核乳胶粒径大小及变化趋势与DLS测得的结果相一致,并且核乳胶粒子和核壳乳液粒子都呈规则的圆球状,分布均一;DLS测试核壳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粒径的变化呈逐渐增长的趋势;DSC测试发现制备的核壳粒子有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验证了胶乳粒子核壳结构的存在。
  • 倪维良, 王留方, 朱亚君, 刘志远, 柳云骐
    涂料工业. 2012, 42(2):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化型水性固化剂在成膜过程中兼具乳化与固化功能,直接影响了水性涂料的固化成膜和涂层性能。比较了水性环氧树脂涂料与溶剂型环氧树脂涂料的成膜过程,探讨了双组分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成膜机理,分析了影响水性环氧树脂涂料成膜的因素;环氧乳液的粒径、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以及水从环氧乳液中的挥发速率等都会影响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成膜过程,进而影响涂膜的物理化学性能。
  • 李丽娜, 康平平, 回金楷, 韦兴民, 赵福全
    涂料工业. 2012, 42(2):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乘用车车身的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身的抗锈蚀能力,而车身内腔锈蚀由于其隐蔽性高、破坏性强则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结合实际经验,从现场生产设备参数控制、工艺参数控制及车身结构等方面,对乘用车车身内腔锈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从加强现场管理和控制原材料质量、设备更新换代、采用新工艺及采用同步工程分析改善车身结构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 李建涛, 蔡会武
    涂料工业. 2012, 42(2):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红外辐射产生机理,采用过渡区金属氧化物掺杂、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陶瓷红外辐射材料,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确定配方,制得的红外辐射粉经 XRD表征,生成了高红外活性的四氧二铁酸钴反尖晶石相,在 26°C,8~13.5μm波段“大气窗口”的发射率大于 94%。以此红外材料为功能填料,氟碳乳液为基料,辅以其他颜填料及助剂,制得了在“大气窗口”波段内发射率大于 78%的外墙节能涂料,SEM测试表明漆膜表面平整紧密,其他基本性能良好。
  • 健康·安全·环境
  • 赵建国, 杨利娴, 陈晓珊, 黄碧纯, 叶代启
    涂料工业. 2012, 42(2):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国家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可实现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指南等联邦法规政策,美国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纽约州等区域涂料 VOC管控措施,以及涂料行业较为成熟的 VOC控制技术,并评估了其典型控制技术和政策法规的实施效益、经济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 VOC污染综合防治的建议,以期对“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准及检测
  • 张 浩, 朱庆明
    涂料工业. 2012, 42(2):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自制Cu-TiO2光催化涂料,针对光催化涂料降解甲醛气体效果与光催化时间的关系,利用环境测试舱模拟可见光源下的室内环境,从而获得甲醛气体浓度实测值。根据甲醛气体浓度实测值采用指数平滑法中的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建立光催化涂料降解甲醛气体效果的模型,对其光催化效果进行预测,为光催化涂料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 唐植贤, 王君瑞, 郑修斌
    涂料工业. 2012, 42(2):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体预乳化工艺和半连续单体滴加方式,并通过选择合适的乳化剂搭配、单体的配比和工艺流程合成了一种稳定的微细丙烯酸酯乳液,该乳液的胶膜光泽好、透明度高,能满足水性有光涂料对涂膜光泽和透明度的要求。
  • 唐四叶, 曹欣祥, 李仕辉
    涂料工业. 2012, 42(2):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氯化聚丙烯在不同溶剂中的θ温度。用浊度法将氯化聚丙烯进行分级,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不等的若干级分,将不同级分的氯化聚丙烯于室温下溶解在不同溶剂中,测定了不同级分的氯化聚丙烯在乙酸乙酯、环己烷、丁酮和1,4-二氧六环中的浊点温度,依据线性回归获得了氯化聚丙烯在乙酸乙酯、环己烷、丁酮和1,4-二氧六环中的θ温度。氯化聚丙烯在乙酸乙酯、环己烷、丁酮和二氧六环中的θ温度分别为362.06K、354.36K、351.12K和349.16K。θ温度随相互作用参数的增大而增大。
  • 应用研究
  • 朱春平, 周 盨, 张 军
    涂料工业. 2012, 42(2): 6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目前市场上较通用的聚氨酯叶片涂料的配方开发要点,对比了聚氨酯涂料中使用的聚酯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的性能差异,在实验中验证了选择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作为叶片涂料成膜物的必然性。文中还对比了不同耐磨添加剂对耐磨性能的影响,以及不用消光粉对光泽、性能的影响。得出了 PTFE蜡和蜡处理的二氧化硅是最佳选择,给出了最优化的聚氨酯叶片涂料配方,同时,列出了基于最优化的配方所得到的聚氨酯叶片涂料的性能结果。
  • 陈中华, 穆爱婷, 高菲菲, 张 鸿
    涂料工业. 2012, 42(2): 6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酸羟乙酯为单体,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工业酒精为溶剂,采用半本体法合成醇溶性的丙烯酸酯聚合物。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功能单体用量、软硬单体配比、加料方式对聚合物性能和相应涂料防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且用量为2%、苯乙烯用量为5%、极性单体用量为10%、m(丙烯酸丁酯)∶m(甲基丙烯酸甲酯)=1∶1时,以半本体法合成的聚合物配制的涂膜在25°C,相对湿度为90%的条件下,表干时间小于10min,实干小于40min,综合防腐性能好。
  • 周太炎, 杜 郢, 王 哲, 左学明, 徐振宇
    涂料工业. 2012, 42(2):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两次碱一次回流法合成工艺代替一次法和两次碱法制备酚醛树脂胶黏剂,通过对酚醛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回流时间等反应条件的考察得出:以 n(苯酚)∶n(甲醛)=1∶2的比例,在 70°C下反应 40min,80°C下反应20min后升温回流反应 45min得到具有交联结构的酚醛树脂胶黏剂,产品相对分子质量及黏度适中,拉伸剪切强度可达到 5MPa以上,游离甲醛含量低于 0.03%,稳定性较好。
  • 科学视点
  • 武利民
    涂料工业. 2012, 42(2):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涂料的研究开发现状,包括:利用新的树脂合成方法获得新的成膜物;直接引入无机纳米粒子以改善涂层性能;表面微纳结构构建以获得功能涂层等;提出了未来涂料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环保化和健康化;通用涂层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等;和需要突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要加强科研开发的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基础研究,要敢于开发国外没有的技术和产品,敢于领先国外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涂料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