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4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1-08-01
  

  • 全选
    |
    探索开发
  • 汪国庆1, 刘 涛2, 李文戈2
    涂料工业. 2011, 41(8):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化学法制备出载银介孔氧化硅(Ag-MSN)粉体,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尺寸,利用 X射线衍射(XRD)确定纳米材料的成分并结合公式确定纳米银的粒径;通过平板培养法和分光光度计法揭示载银介孔氧化硅对于海洋微生物(需钠弧菌)的抗菌效果和机理。将载银介孔氧化硅粉体作为主要颜料与有机硅树脂复合,得到具有一定抑菌性能的涂层。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揭示纳米银防污机理,并对绿色海洋防污剂的制备与应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 马 利, 贾春悦, 甘孟瑜, 郝少娜, 谷静莲, 李志春, 刘兴敏
    涂料工业. 2011, 41(8):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芘荧光探针,通过对比分析芘第一振动峰(I1,373nm处)和第三振动峰(I3,384nm处)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在不同乳化剂配比[m(AS)∶m(OP)]、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 pH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利用其斜率的绝对值|K|表征了聚合反应速率,并结合单体转化率,对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显示:当乳化剂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 pH分别为 2∶1(质量比)、5%(占单体总质量的质量分数,下同)、0.7%及 pH=3时,得到的乳液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表明荧光探针技术可用于优化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工艺。
  • 陈 奎1, 张天云2, 曹秀鸽1, 杨 扬2
    涂料工业. 2011, 41(8):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高硬度透明复合涂膜,加快其工业应用,在水性条件下,以价格低廉的 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和一水软铝石为主要原料,以硝酸溶液控制 pH,通过硬度测试和红外定量分析,研究了GPTMS/AlOOH透明硬涂膜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涂膜的硬度可由Si-O-Si和Si-O-Al含量控制。将质量比为100∶46∶50∶2.8的 GPTMS水解产物、AlOOH、去离子水和硝酸溶液在 80℃反应 2h,得到预聚物,将其在 125℃热固化2.5h,可得到铅笔硬度达 4H的透明涂膜。
  • 刘 芳, 黄 伟
    涂料工业. 2011, 41(8): 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备一种疏水抗覆冰涂料,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通过添加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和纳米二氧化硅粉末,分别合成了纯丙乳液、硅丙乳液和纳米二氧化硅/硅丙复合乳液,并将乳液涂覆在铝片表面,室温干燥成膜。利用红外光谱、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 3种乳液及其涂膜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 A-151可以使涂膜交联度提高到 95%,吸水率降低到 5%;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可提高乳液涂膜的热分解温度,使乳液粒径大小分布均匀。此方法中,A-151和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乳液涂膜疏水作用有限,仅使接触角增加到约 30°。
  • 徐于娇1, 赵 萌1, 李 慧1, 陆 雯1, 2, 粟小理2, 韩哲文1
    涂料工业. 2011, 41(8):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氟辛酸盐(PFOA)类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也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已经逐渐被限制和禁止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设计合成了满足当前环保要求的全氟己基乙酸盐类(APHA)表面活性剂,并对其结构和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新型阴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明显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 PFOA类表面活性剂。另外,以所制备的全氟己基乙酸铵作为含氟乳化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甲基丙烯酸甲酯(DFHMA/MMA)的乳液聚合反应,通过对反应动力学、乳液粒径及乳液稳定性的研究,表明该含氟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能够作为 PFOA的替代品使用。
  • 任娜娜1, 胡哲辉1, 刘志平2, 曹银祥2, 刘娅莉1
    涂料工业. 2011, 41(8):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采用间苯二甲酸 -5-磺酸钠(5-SSIPA)与新戊二醇(NPG)反应制得聚酯中间体,再将一定量的聚酯中间体与多元羧酸和多元醇进行反应,同时引入叔碳酸缩水甘油酯(CARDURAE-10),制备了聚酯多元醇水分散体。用红外光谱(FT-IR)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物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 5-SSIPA/NPG对聚酯中间体的影响及合成工艺、催化剂、聚酯中间体用量、叔碳酸缩水甘油酯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合成工艺或加入催化剂可明显缩短反应时间;聚酯中间体用量约为单体总质量的12%时,得到的产物稳定性较好;叔碳酸缩水甘油酯的引入能有效降低树脂的黏度、减小水分散体粒径,并提高涂膜最终的耐酸、耐碱及耐水性能。
  • 工艺技术
  • 彭刚阳, 瞿金清
    涂料工业. 2011, 41(8):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低模数硅酸钾溶液、碱性硅溶胶为主要原料,采用有机硅氧烷作为改性剂制备了稳定的高模数硅酸钾溶液,与锌粉按 30∶70的质量比例配制富锌涂料。探讨了模数、固含量、有机硅氧烷的种类以及添加量对高模数硅酸钾溶液贮存稳定性和富锌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钾溶液的模数在 5.5、固含量在 25%、γ-缩水甘油醚丙基三甲氧基硅烷(Z-6040)占总质量的 3%时,贮存稳定期超过 30d(50℃),由改性后的高模数硅酸钾溶液所配制的富锌涂料涂膜致密且防腐性能优异,可作为长效重防腐涂料使用。
  • 罗志强1, 2, 杜剑桥1, 2
    涂料工业. 2011, 41(8):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电子用高纯 TiO2的使用领域以及技术特点,简述了电子用高纯 TiO2 主要制备方法,包括硫酸法、TiCl4直接水解法、氯化法、钛醇盐水解法;详细阐述了各种制备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工艺控制、产品质量;对各种制备方法在工艺、设备、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硫酸法和 TiCl4 直接水解法因具有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好等优点,在国内已实现了工业化。氯化法和钛醇盐水解法因生产技术难度大、设备材质要求苛刻等方面的原因,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并提出了工业应用的建议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王磊磊1, 姚 超1, 吴凤芹1, 汪 信2
    涂料工业. 2011, 41(8): 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聚苯胺/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PANI/ATP)作为填料,以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制备了 PANI/ATP环氧复合防腐涂料。研究了 PANI/ATP的状态、PANI/ATP的添加量、固化比等对涂层的防腐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开路电位(OCP)及极化曲线(Tafel)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涂层进行了结构表征和防腐性能研究。Tafel极化曲线和开路电位显示,在填料量为 5%的情况下,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较佳,腐蚀电位为 -1.098V,较纯环氧涂层高 327mV;添加了 PANI/ATP的涂层较纯环氧涂层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 马营营, 高俊刚, 林浩杰
    涂料工业. 2011, 41(8):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了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动态力学谱仪(DMA)、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 GMA-PUA-纳米 SiO2复合涂料的非等温固化反应及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固化过程可以用自催化Sestak-Berggren(S-B)动力模型描述。当改性纳米 SiO2 质量分数为 10%时,玻璃化温度达到最大值,提高了7.3℃。
  • 杨保平, 谭 生, 郭军红, 崔锦峰, 杨宏斌, 孙宁宁
    涂料工业. 2011, 41(8):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具有抗菌性的功能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乙基溴化铵(PEDA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丁酯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丙烯酸树脂。以此树脂配制涂料,并进行抗菌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合成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 100℃以正丁醇为溶剂、引发剂(BPO)的用量为 1%。抗菌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合成树脂过程中功能单体的用量为 8%,涂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黑曲霉的抗菌率均达到 99%。
  • 健康·安全·环境
  • 陈俊芳, 李素芳, 从洪云, 黄娟萍, 李 娇
    涂料工业. 2011, 41(8):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环氧树脂 E-44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反应合成了高分子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化剂,并使用相反转法制备了水性环氧树脂乳液,考查了 PEG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结构及其用量对环氧树脂乳液的离心、冻融、稀释稳定性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n(羟基)∶n(环氧基)=1∶1.25,以叔胺为催化剂,于 130~134℃反应合成的乳化剂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乳化剂用量在 12%时,制得的涂膜综合性能最佳。
  • 王艳青1, 孙子良2, 李 宁1, 邹忠利1, 黎德育1
    涂料工业. 2011, 41(8):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二氧化硅作为现代耐指纹液中的重要组分,对于耐指纹涂层的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中性盐雾实验、耐指纹测试、黏度测试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在无铬耐指纹水性涂料中的行为。结果表明:在同等涂覆条件下,耐指纹液中加入 2%纳米二氧化硅后,涂层盐雾试验 96h不腐蚀,耐指纹(△E)为 0.14,研究表明,耐指纹液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后,涂层耐蚀性、耐指纹性显著提高,对涂料液有增稠作用,而且纳米二氧化硅的加入量与涂料液黏度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
  • 标准及检测
  • 徐仲诚, 易达成
    涂料工业. 2011, 41(8):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是强氧化剂,用其强氧化性质将饱和碘化钾溶液中的碘离子还原为碘,在样品中加入碳酸氢钠和浓盐酸,在低温(65℃)条件下使碳酸氢钠和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形成保护气体,防止碘升华与空气中的氧反应而造成测定误差,在酸性条件下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碘,以此方法测定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含量,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较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方法操作简单且重现性较好、抗干扰能力强,完全能够满足容量分析方法中规定的 2个平行测定结果误差不大于 0.2%的要求。
  • 王德智, 郝成文, 林洪运
    涂料工业. 2011, 41(8):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涂料中有毒有害元素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国内外涂料中有毒有害检测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检测方法标准,探讨了涂料中有毒有害分析的各种前处理方法应用的优缺点,比较了当前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以及 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涂料有毒有害元素测定中的应用范围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涂料中有毒有害元素检测技术发展方向,为今后涂料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应用研究
  • 温振华, 张三平, 周 婵, 田 丰, 胡章枝
    涂料工业. 2011, 41(8):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乳液聚合法,用羟基硅油与硅烷偶联剂 A-15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或 KH-57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丙烯酸酯进行化学改性,借助硅烷偶联剂中的碳碳双键和硅氧烷结构将羟基硅油与丙烯酸酯连接起来。然后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丙烯酸酯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Si-O键成功地共聚到了丙烯酸长链中。并对改性后乳液的各项性能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通过 KH-570改性后的丙烯酸酯乳液在各项性能上都有明显的提升。
  • 刘红霞1, 陈 松1, 贾铭琳2, 唐 帆1
    涂料工业. 2011, 41(8):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廉价的工业级正硅酸乙酯为原料,经过酸碱两步催化制备二氧化硅凝胶,分别以三甲基氯硅烷(TMCS)/六甲基二硅氧烷(HMDSO)溶液和 TMCS/n-C6H14溶液对凝胶进行改性,常压干燥下制得产品。用 FT-IR、TEM、XR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产品的疏水性能和在外墙涂料中的隔热性能。在相同的条件下,前者可以使凝胶溶剂交换和表面改性同时完成,而后者则不能。以 TMCS/HMDSO改性所得产品为无定型非晶态结构,具有5~10nm孔径。改性后的 SiO2气凝胶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在外墙建筑涂料中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
  • 涂装技术
  • 田富国, 俞 勇
    涂料工业. 2011, 41(8): 6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喷涂工艺中没有中涂喷漆线,而需要采用在面漆线转两圈的工艺对有特殊要求的驾驶室进行中涂、面漆喷涂,耗时、耗能,不仅降低涂装喷漆线产能,还会加剧产能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本研究根据汽车厂原有工艺条件开发出驾驶室中涂、套色、涂胶一体化工艺技术,系统介绍了一体化技术开发背景、工艺技术流程以及技术应用情况。新工艺对原生产线进行重新布局,并采用新研制的中温短时(10min)烘干中涂漆、套色涂料以及可反复利用的遮蔽材料,形成系统的一体化涂装生产工艺,达到了低成本、低能耗、高产能的目的。
  • 科学观点
  • 熊邦虎, 田骏翔
    涂料工业. 2011, 41(8):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新的合成方法相继制备超支化聚酯、聚醚、聚酯酰胺及聚丙烯酸酯等,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概述了超支化聚合物椭球型的结构特征和无序支化到可控的制备方法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其溶液无链缠绕的流变特性和相行为研究进展,通过末端官能团的改性可改变超支化聚合物的溶解性、流变性和功能化。对其在涂料领域的应用如固化剂、流变助剂及附着力促进剂等进行了分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