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5-01
  

  • 全选
    |
  • 周树学,陈国栋,武利民,顾广新,游 波
    涂料工业. 2006, 36(5):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乙氧基硅烷 ( TEOS)作为主要前驱体, 通过改变溶胶 - 凝胶工艺参数制得了结构和形态各异的丙烯酸酯聚氨酯 /SiO2纳米复合涂层, 利用 TEM、SAXS等手段表征涂层的结构与形态, 由洗刷前后涂层的失光率来表征耐刮伤性, 详细探讨了纳米复合涂层耐刮伤性与 S iO2相特征、有机无机相作用力及 SiO2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丙烯酸酯聚氨酯涂层中引入纳米 S iO2相后, 耐刮伤性明显提高。有机相与 S iO2相之间的作用力是影响涂层耐刮伤性的最重要因素, 作用力越强, 耐刮伤性越好。网络状纳米 SiO2与颗粒状纳米 S iO2相比, 更有利于耐刮伤性的提高, 且网络状纳米SiO2质量分数越大, 耐刮伤性越佳, 但 S iO2相的致密度和尺寸对耐刮伤性影响较小。对于颗粒状胶体 SiO2, 在 15~ 160 nm范围内, 粒径对耐刮伤性没有明显影响; 随着胶体 S iO2粒子的质量分数增加, 耐刮伤性先增大后减小。
  • 张发爱, 余彩莉, 王云普
    涂料工业. 2006, 36(5):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羟基丙烯酸乳液作为羟基组分与亲水改性多异氰酸酯配漆, 制备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研究了丙烯酸乳液中乳化剂用量、羟值、酸值、n ( NCO) n ( OH ) 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得到了最佳的应用配方: 乳化剂用量在1% 以下, 羟值为 100 mgKOH /g, 酸值在 15 mgKOH /g以下, n(NCO) n(OH ) = 151。用红外光谱仪 ( FT - IR)表征固化前后膜的结构, 表明大部分乳液聚合物已经与多异氰酸酯反应, 但还有部分异氰酸酯没有反应。
  • 周 亮, 杨卓如
    涂料工业. 2006, 36(5):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光差扫描量热法考察了环氧丙烯酸酯的光固化动力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增加光引发剂和活性单体的浓度的都可以使反应的转化率有明显的提升, 当光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从 2% 增加到 5% , 转化率由 76.2% 上升至88.3% ; 当活性单体质量分数从 15% 增加到 25% , 转化率由 73.8% 上升至 95.3% , 但单体质量分数的提高对反应速率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此外, 光固化反应速率对光强非常敏感, 而氧气对丙烯酸酯光固化体系的阻聚作用较弱。
  • 张 红, 陈大俊
    涂料工业. 2006, 36(5):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聚醚二醇、MDI、N - 甲基二乙醇胺 (N - MDEA) 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 MMA )制备含叔胺基聚氨酯。MMA既作为反应体系的稀释剂, 又是制备共聚乳液的反应单体。用甲基丙烯酸中和含叔胺基聚氨酯, 形成阳离子型聚合物, 再用去离子水乳化, 得到阳离子型水性聚氨酯。然后分别用油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 A IBN )、水性引发剂过硫酸钾 ( KPS)及两种混合引发剂引发丙烯酸酯单体聚合, 制备出具有不同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用 FT- IR、TEM 和粒径分布对所制备的共聚乳液的粒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
  • 周文富, 赖 莺
    涂料工业. 2006, 36(5):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环己烷为溶剂, 浓硫酸和丙酸酐为磺化剂, 采用非均相磺化方法, 在少量分散剂作用下, 制备了不同磺化度的磺化聚苯乙烯(S sPSH);再以 SsPSH 和环氧树脂经加成、取代合成了梳型聚苯乙烯环氧苯醚, 最后加入固化剂制得聚苯乙烯环氧醚聚氨酯。 反应的最佳原料配比为:n(S sPSH )∶n(EP)∶n(固化剂)∶n(催化剂) =1. 0∶1.0∶0. 33∶0.012, 各过程产品经 FT - IR、TG、DTG、DTA、DSC、DMA 检测, 结果表明目标产品韧性好、强度高、耐热性好。
  • 储昭荣, 徐 博, 王凤武
    涂料工业. 2006, 36(5):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六氯环三磷腈作为阻燃剂, 丙烯酸 - 2- 羟丙酯作为 UV 固化活性单体, 合成 UV固化磷腈阻燃单体。当六氯环三磷腈与丙烯酸 - 2- 羟丙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6时, 产物的产率为 80.3% 。经 FT- IR光谱与31PNMR 分析, 表明六氯环三磷腈和丙烯酸 - 2- 羟丙酯发生了反应。含磷腈阻燃单体的固化物的氧指数为 27, 不含磷腈阻燃单体的固化物的氧指数为 23, 说明合成的磷腈阻燃单体具有一定的阻燃效果。
  • 杨秦莉, 李国新, 周文英, 何廷树
    涂料工业. 2006, 36(5):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膨胀型防火涂料的炭层稳定性, 本文采用热重分析 ( TGA) 研究了MoO3对膨胀型防火涂料残炭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掺入 MoO3能降低涂料的分解速度, 增加残炭量; 并且随 MoO3掺量的增加, 残炭量增加。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 MoO3对该涂料各组分残炭量的影响, TGA 分析表明, M oO3能提高树脂基体、聚磷酸铵、季戊四醇和聚磷酸铵 /季戊四醇的残炭量。此外, 对掺入 9% MoO3的涂料试样进行差示扫描量热法 ( DSC) 测试, 发现在 665℃出现了新的放热峰, 推断可能有新物质生成; 对该试样灼烧后, 以 X- 衍射 ( XRD) 测试, 结果发现该试样的热分解产物中含有 MoO2、MoOPO4和少量的MoO3等物质, 这与 DSC 的测试结果吻合。
  • 聂王焰, 周艺峰
    涂料工业. 2006, 36(5):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有机硅 - 丙烯酸酯乳液涂料, 用于石刻文物的防风化。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探讨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用 FT - IR、TEM、DSC 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 李红敏, 宁 平
    涂料工业. 2006, 36(5):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 ( DBSA)掺杂的聚苯胺 ( PANI) 为导电组分, 三氯甲烷为溶剂,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苯胺 /丙烯酸酯共聚物 ( AA)导电薄膜。对导电薄膜进行了导电性能测试, 扫描电镜(SEM )、红外光谱(FT -IR )及差示扫描量热(DSC) 分析。结果表明:导电薄膜的电导率随 PAN I- DBS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体系的逾渗阈值低于4%(质量分数 )。共混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
  • 杨春海, 何卫东, 谢文心
    涂料工业. 2006, 36(5):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异氰酸酯和端羟基聚醚二元醇反应机理的探讨, 分析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各个主要因素, 建立了反应速率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 对模型进行了解释和 MATLAB模拟, 对模型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直观化描述。
  • 余取民, 赵晨曦, 禹逸君
    涂料工业. 2006, 36(5):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磷化实现一级清洁生产, 开发了一种用于钢铁表面涂装前处理的常温清洁铁系磷化液。该磷化液组分所有的成分均参加成膜反应生成磷化膜、水、沉渣或在磷化膜干燥过程中挥发。此磷化液不含亚硝酸盐和重金属,在 5~ 40℃ 下浸渍磷化 5~ 10 min, 在每平方米即可生成质量约为 0.7 g的膜和耐 CuSO4溶液点滴时间达 90~ 140 s的彩色磷化膜。且磷化后可免水洗。
  • 欧阳清平
    涂料工业. 2006, 36(5):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涂装施工中涂料颜色调配方法:手工调色法、电脑调色法和全自动电脑调色法, 分析了各种调配方法的优缺点, 并指出了各种调配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影响调配颜色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 王海荣, 张海信
    涂料工业. 2006, 36(5):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脲弹性体技术是涂装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进步, 它给我国防腐蚀业带来极大的促动。本文对海上钢结构聚脲弹性体防腐涂料的制备、喷涂原理及施工工艺、涂料性能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 汪雪梅, 鲍 霞
    涂料工业. 2006, 36(5):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以钴盐作为变色物质、不同的无机材料作为填料, 研制了低温可逆示温涂料的工艺流程。通过变色颜料的变色原理的分析, 解释了防伪涂料可逆变色现象。研究了温度、湿度及涂层厚度对涂料变色性能的影响。
  • 吴爱芹,于 静,庄 健,宁 强
    涂料工业. 2006, 36(5):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核磁共振 ( NMR)波谱仪的一维和二维技术对两种聚酯样品分别进行测试,通过对各种谱图的综合分析,不仅得到两种聚酯的组成, 还得到它们的结构序列, 这是用其他分析方法所无法得到的。用核磁共振法分析聚酯样品,不仅方法简单,而且可以获得非常重要的结构信息。
  • 李雅波,刘锡纯
    涂料工业. 2006, 36(5):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以氧气瓶燃烧法分解氟树脂, 把氟树脂中的氟转化为氟离子, 然后以硝酸镧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从而测定出氟树脂中的氟含量,再根据定量关系计算出氟树脂涂料中的氟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省时省力。
  • 杜茂平, 魏伯荣, 刘生辉
    涂料工业. 2006, 36(5):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有机氟树脂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能, 对氟涂料在高分子制品表面防护应用作了详细的介绍, 同时对氟涂料在高分子制品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朱学军
    涂料工业. 2006, 36(5):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加快, 中国涂料市场竞争愈加残酷与激烈。企业也都加大了管理力度。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逐步上升, 甚至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从涂料企业特别是中小涂料企业容易发生的技术流失(技术人才流失)进行剖析和探讨, 并提出针对性的技术人才管理方案。
  • 徐国强
    涂料工业. 2006, 36(5):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船体防锈防污涂料体系是船舶涂料中最重要的体系之一。介绍了目前市场上几种防锈涂料及防污涂料 ,以及防锈防污涂料的主流产品及发展方向。阐述了与不同的防锈防污周期及应用对象相适应的配套产品, 并介绍其主要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