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靠性理论的统计模型和威布尔分布,在Arrhenius 公式的基础上应用通用对数线性关系推导出温度和紫外强度的双应力模型。采用弓形测量法测得雷达吸波涂层的雷达反射率,预测了涂层在常温贮存和飞行状态下的使用寿命,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涂层在常温贮存和Ma=1.45飞行状态条件下采用该模型预测出的寿命分别为5.44×10 4 h、4.15×10 4 h;在80 ℃下采用该模型预测出的寿命为2 276.8 h,实验寿命为2 076.7 h。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论比较符合,表明此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雷达吸波涂层的使用寿命。
为克服线型结构苯丙乳液聚合物的缺点,采用半连续种子预乳化工艺在乳液聚合中引入乙酰乙酸基甲基丙烯酸乙酯(AAEM),以乙二胺(EDA)为交联剂,获得室温自交联苯丙乳液。研究了AAEM/EDA体系对苯丙乳液聚合物性能的影响,以及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在苯丙乳液成膜时发生室温自交联,提高聚合物的耐水性、耐溶剂性、热稳定性与物理机械性能,并改善苯丙乳液涂料漆膜的光泽、耐洗刷性、附着力、耐盐水性与耐盐雾性。
用溶胶合成法将氧化石墨烯(GO)与异丁基硅烷单体合成出一种新型的渗透型复合乳液。通过混凝土毛细吸水实验和混凝土的毛细吸盐实验,对比研究了GO/异丁基硅烷复合乳液、异丁基硅烷乳液和GO分散液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防水方面,GO/异丁基硅烷复合乳液效果最好,毛细吸水系数比空白试样降低92.5%(W/C=0.4)和93%(W/C=0.6)。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未经防护处理的混凝土表面水接触角为65.65°,属于亲水性表面;而经GO/异丁基硅烷复合乳液处理后,混凝土表面的水接触角为121.53°,属于憎水性表面,憎水性极大增强。在抗氯离子侵蚀方面,效果最好的也是GO/异丁基硅烷复合乳液,毛细吸盐28 d后,混凝土表层2 cm处的氯离子含量比空白试样降低了80.9%(W/C=0.4)和54.3%(W/C=0.6)。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多种交联体系为功能单体,采用水性固体丙烯酸树脂(SR-675、QZ-7001、QZ-7002)和聚合型乳化剂NRS-10搭配作为体系的表面活性剂,通过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木器高光面漆用丙烯酸酯树脂。探究了水性固体丙烯酸树脂酸值、Tg、相对分子质量以及用量;NRS-10用量、引发剂(APS)用量和树脂Tg对树脂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水性固体丙烯酸树脂SR-675且用量占单体总量的20%(下同)、NRS-10占0.5%、APS占0.75%,树脂Tg设计为40 ℃时,合成的丙烯酸酯树脂制备成木器面漆,涂膜光泽高、附着力好、耐水性好,铅笔硬度可达2H。
以新型主链降解聚丙烯酸硅烷酯树脂和松香作为基料树脂,通过防污剂复配筛选出防污效果较好的氧化亚铜/吡啶硫酮铜(Cu2O/CPT)复配防污剂,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测定了防污剂渗出率和涂层附着力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颜料体积浓度(PVC)增高,防污剂渗出率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树脂/松香质量比的增高,渗出率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渗出速率调节剂(R助剂)添加量增高,防污剂渗出率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水/淡水浸泡时间延长,防污涂层的附着力均降低,且淡水浸泡下涂层的附着力下降幅度更大。研究并得到PVC、树脂/松香质量比和R助剂用量的最佳值0.37、6∶1和1.4%,获得了新型主链降解聚丙烯酸硅烷酯防污涂料配方。所研制的防污涂料具有良好的防污性能,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以丙烯酸十八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共聚单体,反应型乳化剂MIXSTAR 6550和非反应型非离子乳化剂NOVELUTION 390复配作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研究了乳化剂用量、3种质子[H +]及[H +]浓度对聚合稳定性、丙烯酸十八酯共聚活性及总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型乳化剂MIXSTAR 6550具有将强憎水的丙烯酸高碳醇酯摆渡到乳胶粒或增溶胶束中的能力,同时强的质子[H +]降低了丙烯酸高碳醇酯的活化能,使丙烯酸高碳醇酯在常规乳液聚合条件下可与其他丙烯酸酯共聚。即使丙烯酸高碳醇酯引入量为45%,总单体转化率也可达97%以上,实现了(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在常规乳液聚合下可与其他单体进行理想共聚的目的。
详细分析了可能影响建筑涂料耐洗刷性测试结果的各种因素,指出刷子的刷毛硬度、底材表面、涂布方式、洗刷介质是造成耐洗刷性测试结果重现性和可比性差的最大原因,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来评价刷子刷毛硬度。试验数据表明:试验所使用的刷子刷毛硬度越高,样品的耐洗刷次数越少;底材表面的粗糙度越高或光泽越低,样品的耐洗刷次数越高。同时,涂膜的涂布方式及试验所用的洗刷介质对耐洗刷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人工涂布的样板耐洗刷次数明显低于使用自动涂膜机涂布的样板;采用不同品牌的洗衣粉配制的洗刷介质,也会对样板的耐洗刷性有影响。最后介绍和比较了一些涂层耐湿擦洗的国际测试方法标准的优劣。
介绍了电镀银特效粉末涂料在铝轮毂上的应用,分析了配方中羧基聚酯树脂、环氧树脂、流平剂、银粉特效排列助剂等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表面罩丙烯酸透明粉对轮毂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和涂膜性能测试,并解决相应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底面合一电镀效果粉末涂料代替汽车银漆在施工上的可能性。
利用静电纺丝法在Q345钢表面制备聚己内酯(PCL)与缓蚀剂二巯基苯并噻唑(MBT)的纳米纤维膜PCL/MBT,然后在其表面旋涂环氧树脂(EP),得到复合涂层。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了复合涂层的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 ℃、湿度20%、纺丝电压15 kV、接收距离18 cm、V(氯仿)∶V(丙酮)=2∶3的条件下,PCL质量分数为12%,MBT质量浓度为0.01 g/mL时,静电纺丝得到的纳米纤维表面光滑,粗细均匀。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EP/PCL/MBT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优于EP/PCL或EP涂层。
采用海洋大气环境户外自然曝晒的方法,研究了喷涂聚脲涂层(QF-162涂层)和喷涂聚氨酯涂层(QF-178涂层)的力学性能、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自然曝晒2 493 d后,QF-162涂层颜色变化明显,失光率为86.84%,拉伸强度下降29.37%,断裂伸长率下降14.38%; QF-178涂层颜色变化十分显著,失光率达89.63%,拉伸强度下降90.71%,断裂伸长率下降98.75%。FT-IR微观测试结果表明:在经过2 493 d的户外自然曝晒后,QF-162涂层只有涂层表面分子的化学键出现了断键,分子内部结构变化不大;而QF-178涂层分子内部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分子的化学键几乎全部断裂,涂层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
对风机叶片前缘耐雨蚀涂料及聚氨酯膜性能进行了研究,测试涂膜拉伸性能、附着力、耐盐雾性、耐紫外性等常规性能及耐雨蚀性能,并考虑了环境对叶片前缘耐雨蚀防护材料性能的影响,测试了紫外老化后雨蚀性能。结果表明:耐雨蚀涂料性能在使用初期阶段及一定使用时间后,性能均能达到或超过聚氨酯膜的性能,是未来风机叶片耐雨蚀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介绍了涂装滑橇的基本结构及定位方式;讨论了不同白车身尺寸的新产品在现有线体滑橇上的共用可能性。重点对新产品的定位孔形式、前后定位孔高度差对滑橇共用性的影响以及多个产品滑橇共用性进行了推理分析和计算,对降低主机厂生产成本、加速新产品投放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述了植物油基树脂制备方法与原理,讨论了植物油基环保树脂的优势及存在的缺陷。此外,还介绍了植物油基环保树脂在零溶剂或低溶剂树脂、高固体分树脂、水性树脂以及紫外光固化树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分析了植物油基环保型树脂的发展趋势。
由于强疏水性有机氟、硅的引入,解决了水性聚氨酯耐水耐油性差的问题,大大拓展了其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有机氟、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改性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